近年来,各地基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承载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
园区主要类型
据统计,我国22个省份布局有重点中医药产业园区,其中,河北、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地基于生态资源、生产制造基础,具有较高的园区集聚度。部分园区由中医药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如2020年国内中医药上市企业市值排名前五的企业,均建设了GAP药材基地和中医药产业专业园区(见表)。
国内主要中医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大致分为资源驱动、科研驱动、三产联动及政策驱动四大类。
资源驱动型园区依托丰富的药材种植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构建集养生、旅游、文化等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产业链。代表性园区主要包括浙江省武义县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园、江苏句容茅山康缘中华养生谷等。
科研驱动型园区依托龙头企业、重大品种,通过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开发名医验方、构建生产质控标准体系等,打造从研发、产业化生产到物流等的全产业链生态。代表性园区主要包括江中药谷、扬子江龙 凤堂中药产业园等。
三产联动型园区依托自然资源与龙头企业,构建从中药材生产种植到加工贸易、从产品研发到商贸流通、从中医药产品到康养大健康产品的联动模式。代表性园区主要包括四川彭州天府中药城、天津天士力大健康城、康缘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园等。
政策驱动型园区依托国家战略与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搭建国际交流与中医药文化对外输出窗口。代表性园区主要包括江西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
典型发展模式
中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园区发展模式如下。
武义县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园(资源驱动型园区)
政府战略支持,推动国药养生文化传承。从2009年起,武义县每年举办“中国武义国际养生博览会”,把国药养生作为“养生武义”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一系列产业规范和鼓励政策。园区紧抓战略机遇,率先申报成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并整合区域旅游产品线路,传承国药养生文化。
利用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从单一的药材种植加工向养生旅游发展。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寿仙谷围绕“国药基地游览—国药生产线参观—养生项目体验—养生成品选购”的思路,规划将原先的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加工基地,逐步转化为集中医药文化养生体验、中医药科普、有机国药仿野生种植和精深加工观光、药膳养生、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接待及中医药养生园区。
此外,寿仙谷还以科技为支撑,激发发展原动力,参与“中医药—灵芝”及“中医药—铁皮石斛”两个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收录。
扬子江龙 凤堂中药产业园(科技驱动型园区)
探索形成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打造中药整体集成物流系统、机器人投料系统、生产执行系统,致力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从中药材前期处理到提取的现代化解决方案。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布局大健康产业。如开发新的保健食品、研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发中医药相关衍生产品等。
开展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探索。如建立中医药生产流程标准,参与制定《中国药典》和国际主流药典中相关中药质量标准等。
传承创新,持续探索新药研发。如注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经验方与中医医疗机构制剂的开发等。
四川彭州天府中药城(三产联动型园区)
政府主导,省、市、区合力,为园区建设运营保驾护航。一是成立天府中药城管委会,负责园区建设运营;二是开展顶层设计,借力专业服务机构,研究和制定天府中药城总体产业规划;三是出台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落地;四是争取省、市级资源支持。
全域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创新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建设。天府中药城依托全域中药材种植和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产业基础,打造覆盖彭州全域的“一城三区”(天府中药城,全域中药材种植区、医药制造贸易区、龙门山中医药康养旅游区)空间布局。
三产联动,构建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天府中药城打造集中药材种植、中医药研发制造、医药贸易及康养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经典名方药等细分产业。
开放协作,搭建以人才和技术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平台。一方面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创建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另一方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知名专家团队开展项目共建。
布局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定位落地。如布局成都国际医药港、建设9大现代化功能中心等。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政策驱动型园区)
承接国家战略,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201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于当年正式落地横琴。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定位于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并明确支持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海外发展。
整合资源,粤港澳联手打造中医药高地。一是加强政策支持,粤港澳三地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备忘录》,推动三地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资源共享等;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如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临床教研中心等。
搭建创新载体,激发创新活力。一方面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提供优质科研服务;另一方面,建设符合中国及欧盟认证双标准GMP中试生产平台,形成在中药产品提取、小试、中试等方面设施齐全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以点带面,以医带药,开展中医药海外推广。利用澳门特区政府与葡萄牙语系国家和地区友好合作的优势资源,优先将中医药产品推广到全球葡语系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葡语系国家和地区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以点带面,促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
发展经验解析
结合中医药产业园发展模式,以下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区域中医药品牌
结合本地实际,承接国家战略,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区域经济战略,利用大数据手段,系统采集中医药产业数据,准确摸清区域中医药产业底数,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明确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定位,合理制定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打造区域中医药品牌,积极引导和统筹推进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
精准施策,培育产业发展壮大
基于区域中医药产业战略规划实施路径,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出台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从专项资金扶持、构建产业标准、鼓励研发创新、培育产业主体、鼓励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国际化发展等层面,开展针对性扶持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对产业的驱动作用,建立中医药产业专项基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和服务区域中医药产业成长壮大。
全方位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源泉
围绕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育、新药研发等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在创新平台建设层面,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布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创新孵化载体,完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人才引进与培育层面,与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中医药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搭建人才引进培育平台。在新药研发层面,鼓励企业发掘中医药宝库,开发名医验方,形成大品种。
把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培育产业新业态
把握“互联网+中医药”融合趋势,培育中医互联网医院、中医药人工智能、数字药房等新业态。把握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等产业融合趋势,培育医养融合的产业新业态,如建设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设计旅游线路、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等。
借助中医药正迈向世界主流医学体系的契机,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并发挥国医大师的影响力,通过建设国医馆、国医讲堂或高端论坛等,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提升区域中医药产业品牌影响力;二是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机遇,鼓励中医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中医药海外推广平台,推动中医药话语权体系建设的同时,提升区域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
原标题:依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为推动中医药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今年4月至5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5个执法检查小组,分别赴天津、山西、浙江、福建、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8个省(区、市)开展检查。
检查组深入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高校、中药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交易市场和检测中心开展实地检查。
从执法检查情况看,中医药法实施3年多来,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法律的贯彻实施加以解决。
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5月11日,检查组来到海拔2300米的甘肃陇西县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
农技人员管青霞介绍,基地由合作社带动农民进行种植,省农技推广站、农业大学等部门进行指导,机械化生产和技术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药材质量。同时,基地还建立了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确保所产中药材质量安全。
检查组认真翻阅检测报告,发现通过标准化种植的药材33种农药残留全部都未检出。
“千万不能以次充好,要保证中药材的高质量。只有把住质量关,才能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一路上,检查组提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质量”。
中医药法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流通监管、质量监测和中药新药研制生产有明确规定。法律出台后,中药质量监管机制日趋完善。2018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抽检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样品总体合格率分别为88%、91%和98%。
但检查发现,法律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并推动落实落地。目前,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药材种子种苗发展混乱、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突出,一些企业和个人单纯追求中药材产量和利润,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不到年限乱采滥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中药材市场优质不优价、“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中药材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亟须提升。
“药材生产是良心活”“凭良心做好药”,检查组在药企进行检查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标语悬挂在生产车间。
“中医药法在审议时,大家关注最多的是药材质量如何保障。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每到一家药企,检查组都会仔细询问。药企负责人向检查组介绍中药生产质量监控流程,并介绍中药全程追溯管理系统。
甘肃陇西县素有“千年药乡”“西部药都”之美称。检查组来到陇西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时,工程师正在检测药材的有效成分。县委书记鲁泽介绍,这里是政府提供场地,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只要贴了我们的检测标签,国际上都认可。”检查组提醒,检测中心要发挥好药材质量的“卫士”作用。
“执法从市场末端倒逼我们从源头注重质量,确保中药材种得好、销得好、卖好价。”鲁泽感叹。
检查组建议,依法严格中药质量监管,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形成监管合力。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实效。二是抓好源头监管。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指导和联合监督机制,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严格农药、重金属残留标准和检测技术标准。三是强化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监管。依法加强中药上市产品的市场抽检,完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应当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并运用和推广适宜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中医药法规定,要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广西柳州静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政府举办、柳州市中医医院承办的公立医疗机构,主要为辖区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出诊医生全部由柳州市中医医院委派。
广西名中医、柳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周晓玲每周都要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月24日这天,她带着学生到静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医工作室出诊。当时,她正在为一名3岁小孩进行推拿。
小孩妈妈对检查组说:“孩子厌食不吃东西,中医推拿很管用,小孩上医院也不哭。中心离家近,很方便。”
近几年,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逐步提升。98.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1%的乡镇卫生院、85.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能解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看中医、吃中药”的需求。
但检查组也了解到,目前,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普遍弱于同级综合医院,部分县级中医医院基本设施设备、人员配置未达到国家标准。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服务内容单一,特别是村医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为此,检查组建议,应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内涵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支持更加灵活、高效、便民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模式。
中医药人才培养仍存在薄弱环节
中医药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设有专章规定,其中这条规定记者印象很深:“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检查组在中医医院常常能看到一些名中医带徒授业的场景。
4月22日,检查组来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1岁的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妇科专家陈慧侬正在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出诊。旁边站着的是她的学生、妇科医生逯克娜,“我从陈老那儿学到了很多,这种手把手的带徒授业模式,让我们很受益。”
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家中医药局介绍,通过推行基层中医医师“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政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育部介绍,为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支持增设了59个本科专业点。
检查组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截至“十三五”末,我国中医药人员总数达到76.7万人。
“老百姓相信中医,愿意来这儿看病,但现在我们最大的困难是缺人才。”甘肃陇西县通安中心卫生院负责人向检查组反映。检查组看到,这个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器材都齐全,国家也有一些硬件支持,但就是缺人才。“这确实是个问题,你们可以从中医药大学定向培养人才,学成以后回卫生院工作。”检查组建议。
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检查发现,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合理。一些院校中医经典的教学偏少,且与中医基础类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衔接、融合不够。中医药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骨干教师明显缺乏。适合不同类别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体系、模式还有待完善。
检查组建议,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突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加强“望、闻、问、切”的基础诊疗能力训练,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完善师带徒制度,扩大师带徒的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做好传统技艺技能传承,加快中医技能经验、中药传统技艺等领域的传承,体现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