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康之康饮片

饮片代理请选康之康中药
全国咨询热线

0796-8118802

“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您的位置:首页»“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5月29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承办、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a801fb80a503cec3ac4c2f9db79bd0b3.jpg

图为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主席台。



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林谦任本次大会主席。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杨娜,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心脏科主任李广平,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高彦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红旭,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兼心脏科副主任李宪伦,北京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刘蔚等领导、嘉宾出席大会,共同分享应用中医络病理论防治慢性疾病的创新成果。


络病理论“遍地开花”,彰显中医药特色

在开幕式环节,大会主席林谦教授代表专委会发表致辞。她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健康服务资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连花清瘟也为全球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荣获2019年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杨娜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近几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谋划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提高了中医药的认识高度、加深了实践深度,拓宽了影响广度。


“近年来,中医药原创优势不断凸显,络病专业委员会在理论创新、方法学探索、标准研究、产业发展、科研平台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由吴以岭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创立的‘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杨娜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希望通过络病学会带动更多专业人才进行交流,为推动络病学科向前发展、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展示学术创新成果,共谋新时代中医药新发展

在学术报告环节,大会主席林谦教授和来自北京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刘蔚教授分别担任学术环节嘉宾主持。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高彦彬首先以《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他围绕“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微血管病用药规律、突破微血管病国际难题”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报告。此外,高彦彬还特别介绍了“连花清瘟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价值”等相关研究成果。


b61a53abfa5acd122e192d18da655382.jpg

图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高彦彬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报告。


高彦彬教授介绍,“连花清瘟对病毒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具有‘系统干预’作用,能有效抑制多种病毒,并作为唯一具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抗流感中成药列入2020年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红旭就《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管性心绞痛(MVA)》进行了专题报告。刘红旭围绕“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认识和发生机制、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等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其中,关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刘红旭强调,通心络解除血管痉挛,对血管痉挛性疾病有独特作用;并向参会者展示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临床循证研究的过程。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兼心脏科副主任李宪伦对2018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李宪伦教授重点介绍了心衰的治疗发展:“近些年来心衰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既有利尿剂、ARNI、β受体阻滞剂等基本药物,也有中药芪苈强心胶囊等药物。其中芪苈强心胶囊被首次列入西医临床诊疗指南。此外,芪苈强心还具有多环节、多途径、多方位的治疗优势。”李宪伦说。


李宪伦强调,发表在JACC上的芪苈强心是唯一经国际注册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疗效确切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也是《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和《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唯一推荐中成药。循证医学研究证明,芪苈强心可以显着降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orBNP水平;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6min步行距离;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数。


cc6210f7683dc33a6a7e6c51ecaf9a93.jpg

图为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心脏科主任李广平围绕《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作报告。


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心脏科主任李广平围绕《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作了报告。李广平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室性早搏的概念、原理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其中,李广平重点讲解了室性早搏的治疗。他强调治疗室性早搏首先要对症观察,并且列举了常用的4类药物的特点、作用机制等。李广平还介绍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优点和安全性。他通过解读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资料等,让大家认识到参松养心胶囊对于症状性PVC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窦缓伴有室早的患者。对于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李广平教授特别提出,建议推荐β-阻滞剂+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治疗。


大会主席林谦对学术报告环节进行了总结,并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林谦表示,此次大会秉承“传承、开放、创新、融合”的精神,在开放、创新、融合的氛围中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充分展示了络病理论研究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疾病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防治价值,助推相关学科领域的融合与交流,提升中医络病理论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络病理论创新,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

2021年3月20日上午,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孙达,钟南山、陈凯先、杨胜利、杨宝峰、张运、吴以岭等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齐聚大会。

fb1fe5542adfcd69636538296506436d.jpg

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现场


近年来,以络病理论指导临床重大疾病防治,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肿瘤等慢性病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提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血管病变的干预策略,研制出一系列创新专利中药,被列入国家多项指南、共识、教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理想的药物选择,开拓了慢病管理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全国中医药系统克难奋进,各方面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为全球抗疫工作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开幕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孙达在致辞中指出,基于络病理论研发的连花清瘟等“三药三方”纳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为可贵的是,包括以岭药业在内的中医药行业奋发作为,积极回应国际需求“走出去”,连花清瘟等“三药三方”已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成为中医药参与全球疫情防控的重要成果。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胡鸿毅教授期待,通过本次大会实现中西医汇聚,中西医融合,以科学、开放、创新的视角不断探索和论证中医药的奥秘,为人类生命健康和攻克重大疑难疾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强调,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希望通过络病学会培养造就更多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人才,尤其是多学科交叉的络病研究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中流砥柱。

c9e84abe43f4440f7699474a8988343e.jpg

“健康中国行·2021人民健康之星”推荐活动正式启动


当天,“健康中国行·2021人民健康之星”推荐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将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疾病防控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在院士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中国工程院宁光院士分别作题为《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国经验》《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研究进展》《精准肿瘤学新实践》《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的专题报告,就络病理论研究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及络病理论在多个疾病领域的防治价值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专家高峰论坛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贾振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教授分别作重要学术报告,探讨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等通络药物在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前列腺疾病以及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发挥的作用。


一年一度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以“传承、开放、创新、融合”为主题,至今已是第十七届。它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中医络病学领域最新进展和热点话题的顶级盛会,已成为中医药学术交流与传播、国际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大会诠释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展理念,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